栏目导航

专业老师不停地说因为未来养老等问题,我们专业很有前景,但是目前我看不到前景在哪,大部分同学学这个专业是想考公。学校很破,不能吃苦别来,包括但不限于学校路面坑洼,八人寝,水泥地,教学楼厕所木门没法锁,卫生间味道很大,寝室楼道飘散着屎味,像是来到乡下上学了,如果想大学玩的开心的千万别来。单从学校教学能力来说,目前遇到的老师都挺有能力,没有能力的至少很认真,自习室图书馆都有很多人,能吃苦的话,也是个很好的学校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不建议大家报考此类专业,理由如下: 首先,此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典型的社科专业,但由于开设在医学院校的科教融合学院(医疗保障学院)下,需要学习大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知识,对于文科考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其次,此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明朗。此专业对应的职业主要是公务员、医院行政人员、健康保险核保与理赔人员。一、国家与地方各级医保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整合组建确实催生出了一定量的医疗保障人才需求,大学期间的大量医学课程也是为了医疗保障实务工作而开设,但详细查阅中央和地方公务员招考目录可知,各级医保部门需要的专业大致分为四类:医药类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药学、药学、中药学)、计算机类专业、经济学类专业、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几乎没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障专业的席位,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只能凭借公共管理或者管理学的学科背景去报考其他单位。二、随着国家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医保科与病案科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人才需求量,但是此类岗位的招聘数量和规模依旧非常小,人才缺口主要是通过医院内部的调岗解决。而且大型三甲医院行政科室的岗位一般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有机会获得,专业要求也不一定限于公共管理类专业,临床和公卫专业的学生转型应聘此类职位或许更受青睐。三、由于上述两条就业路径的不通畅,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核保与理赔岗位成为了许多此类专业学上的最终去处,但此类职业的天花板低且待遇有限,几乎没有个人成长与增值的空间。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智能核保、智能理赔等产物纷纷涌现,也对此职业的市场需求与前景造成了一定威胁。 最后,此专业的专业壁垒十分薄弱。从课程学习上看,此专业类似于一个“散装”专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课程都要有所涉及,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无一领域都不精通,个人认为这也是导致上述就业路径不通畅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望大家谨慎填报。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我21年从河南文科考进学校的。本校对于河南文科一本线附近考生性价比挺高。工科院校,河南招收专业少。社保专业感觉适合有钱有闲有爱心的同志,学的课程多而浅。但是本专业为新兴行业,有优势有劣势。考研的话,本专业最高学府为人大。

# 重庆科技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可能最终选择这个专业的同学大多都是调剂或者意外选择的,事先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目前这个专业在我们学校,毕业之后一是继续读研,二是找个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三是考公。先说第一种,这个专业人比较少,一个年级最多不过60人,所以要是努力学习,争取每科成绩都比较高,再加上做一些活动加综测分数(像是志愿服务,大创项目,演讲辩论,体育运动),这样总体成绩名次排在年级前十,在大一结束有机会转到别的专业,会计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转专业,如果你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列,绩点比较高,那么大三就会获得保研资格,也就是继续读研,可以选择本校也可以选择其他学校。第二种,因为我们学习的广而杂,什么都学,但是对口的工作确实很少,所以有余力可以选择学习其他的知识,像是会计、日语,我们学院有自学这个的同学已经在日本工作了,或者学习其他的,你认为对你有帮助的,总之,不要荒废时间,多给自己创造选择。第三种,考公。据说考公蛮难的,我还没考过,但是我们专业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考公,考上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大家轻松度过四年,早已没了当年高考时的意气与定力,但还是要努力尝试,如果喜欢这个的话。以上。

# 东北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此专业劝退,如果是外省的同学那么此学校也劝退。 专业课程广而不专,难度低, 完全可以自学的程度,毕业后可替代性太强了。本专业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几个稍微有趣点儿的老师是公管的,当然也取决于课程本身。 从就业上来说,社会实践多成绩中上性格外向的党员同学有机会进到比较大的国企做人力,算混得比较好的,还有一部分会考家乡的公务员和教师(当然这年头也不好考),公务员能报的岗位并不多,连人社局都不咋招本专业本科生,很多同学也会考研,但学校考研的氛围并不浓厚,在考研的专业上你也会难以抉择(没几个同学对本专业有研究兴趣),盲目考研无疑是炮灰,少数民族学生建议用少干计划,有别的兴趣的同学建议跨专业考研。 如果已经选了本专业(被调剂占大多数),建议在大一时就转专业(可以转到财税和金融,其实门槛很低,取决于你有没有勇气),如果你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建议双修会计,给自己一个毕业进银行的机会。 外省的同学不要报,尤其是A区的,因为大部分毕业后不会留在广西,找工作的成本会很高,这学校在外面没什么知名度,听起来不如你本省的二本。

# 广西财经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习方面,建议有空去劳动仲裁院实习几个月,我去了一个月,不仅熟练掌握了两门专业课,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还能够认可自己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能帮助广大劳动者,看到很多社会发展结构下部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缺失(比如房地产民工)。 就业方面,劳动仲裁院需要考公进入。薪资貌似还行,也不算累,朝九晚五,下班后还能在家看看夕阳,很惬意。 如果不打算考公,一般会走人事或者彻底转行。 从所学内容来讲,其实并没有什么就业助力,对口的就业需求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所学竞争力又没能形成门槛,几乎所有法学生甚至部分其他学生都能轻易取代。建议大家早日开始实习其他行业岗位,找到符合自己特质能力的就业途径

# 上海政法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这个专业算是我们学校管理学院里面最早所建的专业,一般只有一个班级,人数呈现一个逐年比较稳定减少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学院和专业而言,竞争压力比较小,但毕业后的竞争力也不强。我们管理学院的就业率一般在学校各学院里排倒数第一,除了专业本身不是医学技术类那么吃香外,学校课程设置的也比较零散,就我们专业而言,你需要学习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保险法,还有基础的医疗知识等等,涵盖的知识范围比较广,但也一般都是泛泛而谈,浅尝即止,学不精。(教材费算是我入学以来都很想吐槽的地方,第一学年我们是一千五元,很夸张对吧,一般公办院校都是四五百的,就算是医学专业学的书多交得多我也理解,但关键是咱们管院不是医学专业啊,我们被划分的类别也是属于非医学专业,。第二学年交的六百多,算是少了很多,但是书发的也不多,就十一二本的样子,还有几本书是学校老师自己编的)我的建议就是吧,如果你考得不是很好,就是想读个大学,可以来这里试试,如果考得还算可以,有其他比较不错的学校的选择,最好还是去其他学校。 我们这个专业绝大部分是需要考研的,也有很多人去考公,成功率还不太清楚,没有官方数据表明。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就是公务员和医保局、社保局之类的,但是近年来一般需要硕士以上可以参与,本科生的优势基本上没有。 学校硬件设备啥的不是特别好,不过有在建第二个新校区,据知情人士透露,地势比较偏僻,我们目前的这个校区好歹还是在市中心的,交通外卖啥的还可以,新校区就不太能保证了。还有住宿情况,本科生一般是一二期和四五期的,上下床,六人间,没有衣柜,一二期还是两个厕所,不过厕所洗浴在一个空间,五期不了解,四期是厕所洗浴隔开的,算是有独卫,也有阳台,四五期都有电梯;专科生三期的一般是上床下铺,但空间比较小,没有独卫,需要去楼层的公关厕所和洗浴室。其他的比如勤工助学岗位有是有,工资最多一小时十二块,还要拼手速。 学校还有个奇葩规定,按照你的学制需要在蚂蚁森林种多少棵树,还有学习强国每年五千分,劳动时长每学期十六个,志愿时长每年三十个……说偏了,你要说这里不好吧,其实也还行,参与班干和院级或者校级组织,也可以收货很多的,这里也有很多很好的人,对于人际交往,不要过于胆怯,主动大方就好,要善于抓住机会去闯(比如各种志愿者招募活动比赛)尽量第一学年把学分挣满,因为第二学年我们专业比第一年的课程安排比较满,各种pbl作业和论文比较多。还有四级问题,第一学年把四级通过,后面越拖会越不容易过,因为高三刚毕业,你的英语知识还比较丰富,时间越久忘得也比较快。当然,如果你本身英语不是很好,第一次也可以去试水体验一下,然后好好准备,争取大四前通过吧(因为学校对于毕业生有英语要求,没过四级也可以过校级线,一般只要你大学里不是过分不学习,都能通过拿到学位证的) 嗐,说了一大推,感觉也没说到很多点子上,希望大家都有个好方向和好前景吧。说不定等我未来毕业,对这个专业了解更深后可能也会回来再回答。 以上。

# 海南医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主要是以考公,保险公司后勤理赔和医院医保科为主

# 广东医科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们专业主要是建议考研,大部分人工作都是和本专业没有关系的工作,课程内容也比较理论性,基本没有实践课程,但是,每周的课表比较中规中矩,会有不少时间可以自己学习课外知识,提升自己能力,看个人会不会摆烂,我感觉我们专业虽然看不见什么前景,历史也比较短,但是也不代表有以后社会发展不会让我们专业无路可走。主要还是建议大家多多自己学习课外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吧!

# 珠海科技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修法学是比较好的选择。课程内容需要大家自学劳动法等内容

# 山东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